鄧正健:國安法紅線當前,香港文化界如何面對「新常態」?

香港的「不成文」文化政策行之有年,現在卻要面對頭上一把未落的刀。「港區國安法」的實施雖尚未直接波及文化界,但寒蟬效應已然形成,再加上疫情導致文化活動全面停頓,在可見將來,香港文化工作者必須面臨政治生態上的結構轉型。

連續舉辦了30年的「香港書展」,終在疫症肆虐之下首度暫停,延辦日期未定。香港書展一直被人詬病為「書籍散貨場」,主要是供出版社和書店展銷新舊出版,但作為洽談書籍出版、推動國際出版業務交流的平台,作用相當有限。然而,香港書展長年以來的運作模式,卻體現了香港在資本主義下的自由主義文化邏輯。

據陳雲在《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上卷)》一書中的分析,香港文化政策向來是以「不成文」的方式進行。自港英殖民時代起,政府一直沒有一套明確的文化政策,指引文化發展方向,而是將文化藝術納入別的社會政策範疇裡,例如以負責民生的民政事務局掌管文化藝術事務,或將藝術發展局架設成一個單純的撥款機構,而香港書展則是一個由貿易發展局主辦的「商業活動」等。在香港的特殊政治環境下,欠缺上而下的文化政策的確不利文化發展,但民間對香港政府要主導文化政策發展的舉動,普遍存有戒心。前特首梁振英曾打算成立文化局,卻因反對派議員「拉布」而胎死腹中。反對派議員的意見調動了民間對文化政策的疑慮,擔心一旦文化局成立,政府就會借「成文」的文化政策鉗制言論和創作自由。究其原因,正是香港人普遍對內地法治並不信任。

政治審查是內地鉗制文化活動的慣用方法,例如出版審查、網絡監控等。過去香港在出版和網絡言論上,一直都相當自由,任何涉及中港政治的著作,基本上都可以出版。香港也一直是中國禁書的天堂,一些像「銅鑼灣書店」的獨立書店,一直以售賣涉及內地高官私生活、政治制度或社會問題的著作而聞名。這些書籍在香港本土讀者群中的市場不大,亦有不少獨立書店會視這些書籍為政治八掛或陰謀論著作而拒絕售賣,但對內地讀者來說則相當吸引。早在「自由行」政策之前,已有不少內地遊客特意來港購買這類內地禁書,像在旺角、銅鑼灣等遊客區裡,甚至不少街邊報攤亦有出售。



-----------

閱讀餘下全文,需要您的小額支持,讓優質內容可以自食其力。

暢讀全站所有好內容?每月只需一餐飯的錢,好新聞,並不貴。

支持我們,請成為付費會員。馬上 點擊 ,與端傳媒站得更近。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810-culture-hk-how-to-face-the-fear-culture-people/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misc/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