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末日列車》:導演奉俊昊藏於電影中的理念,你真的看懂了嗎?

近期於 Netflix 的每日 Top 10 排行榜中經常出現的,相信是 5 月份才推出、改編自《末日列車》(Snowpiercer)的同名劇集,劇集是奉俊昊的《末日列車》延伸發展出來的全新故事,可以算是電影版的前傳故事。隨著《上流寄生族》的爆紅,加上 Netflix 推出這部劇集,讓電影重新成為觀眾們的討論熱話。相信看過電影的觀眾除了被它的劇情吸引著之外,也看到了導演奉俊昊把很多理念藏於電影的背後,若然你喜歡《上流寄生族》的話,相信也會被《末日列車》打動。

《末日列車》改編自 1975 年法國漫畫家 Jacques Lob 的同名科幻作品《Le Transperceneige》,不過來到奉俊昊的鏡頭下,他就加入了很多獨特的個人風格,讓電影跟原著有著差異。《末日列車》講述地球持續暖化,各國商量後決定發射名為 CW-7 的冷卻劑衛星到地球的大氣層希望可以改變全球暖化的問題,可是反而讓地球氣溫下降,直接回到冰河時期,讓人類幾乎滅絕,只有一小部份人類可以登上那部繞著地球運行的永動列車,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然而,車廂的階級觀念卻讓處於下勢的人團結起來反抗。

《末日列車》是一個包含了不少議題的電影,人性、社會結構和政治等都有包括在內,有趣的是奉俊昊並不會引領觀眾偏向某一個面向,只是單純的展示出列車各個階層的思想,直接讓觀眾看到不同階層的人的人性,而沒有醜化或美化任何一方。

(以下內容含劇透)

對現代科技的嘲諷

《末日列車》電影一開首,直接以簡單幾句去講述人類面對全球暖化的情況,當 CW-7 發射時,不同的報導都指它就是人類的希望,同時讚嘆這個發明有多偉大。然而,畫面很快就進入另一個景象,直接說到地球踏入冰河時期,而登上列車的是餘下的人類。由希望頓時進入滅亡,奉俊昊用這個手法直接諷刺現代的科技,以及人類的傲慢,最終會造成悲劇性的結果。

比《上流寄生族》更易明的階級隔閡

比起《上流寄生族》,奉俊昊想講述的階級隔閡於《末日列車》就更簡單易明。列車每一卡車廂都代表著不同階級、位置、功能和作用,車頭位置的是創造這艘猶如諾亞方舟般巨大列車的人 Mr. Wilford,也就是代表了國家或社會運作的核心;於列車比較前位置的車廂乘客代表的就是上流社會,生活富足,有著享受生活的權利;列車最後一卡擠滿的就是地位最低的窮人,他們是非付費客人,因此只能待在最尾一卡,任由列車的話事人主宰他們的生命,活在高壓集權的統治下。

社會的秩序

電影其中一幕是車尾的孩子被徵召到車頭,因此孩子的家長就起來反抗,期間一隻鞋子弄傷了負責召收孩子的工作人員,因此該名掉鞋子的父親就要受懲罰。工作人員把他的手伸出列車外,讓他凍成冰後,再用錘子把他的手打斷,可見列車上的人都是活於恐懼之中。因著這件事,由 Tilda Swinton 所飾演的副列車長 Miss Mason 到車尾演講關於列車上的秩序問題,她告訴車尾的乘客他們的命運早已決定於他們當初以甚麼方式登上列車,因著他們是免費的乘客,因此就必定要留在車尾,聽著從上而下的指令。她這個理論所說明的是,人的出生已經決定了其命運,而不同人的命運也就代表了社會的秩序,只有在有秩序的社會下,世界才可以和諧自然的運行。 Tilda Swinton 所演釋出來的 Miss Mason 可算是電影其中一個靈魂人物,她每一個細膩和令人討厭的表情塑造出代表著社會金字塔中高層的極功利主義者。

當權者如何控制缺乏者

隨著由 Chris Evans 飾演的主角 Curtis 發起的革命,大家可以看到每一卡車廂所代表的是甚麼,也告訴觀眾要控制一個社會所需要的是甚麼元素。列車講求的是資源平均分配,例如即使列車可以提供魚生壽司,但為了維持生態機制的平衡,也不能天天供應。上流社會和低下階層資源分配不均當然會引起缺乏者的不滿,而《末日列車》也直接告訴大家,要控制缺乏者的不滿所用的就是武力、恐懼和教育。

明顯地,列車上有權的工作人員一直以來都是透過武力去創造出恐懼,讓恐懼制定出一系列的紀律,令列車上的人「安分守己」。然而,主角 Curtis 所帶領的革命團隊卻希望突破這個慣性,其慾望和想法超出了對當權者的恐懼,希望爭取到心目中所追求的事,就是走到車頭位置。

他們走到學校那一卡車廂時,教育的力量就盡現觀眾眼前。雖然情節看起來好像略微誇張,但以這樣重覆訴說的方式去把集體思想和恐懼因子植入孩子的腦中,其實是很常見的做法。當你以為只有孩子才被當權者進行洗腦教育時,其實列車上的人大部份都已經無形中被植入了恐懼因子,列車上只有由宋康昊飾演的南宮一人深信即使人類離開車廂,也是有生存的機會,就連發動革命的 Curtis 也只注視在走到車頭進行內部改革這點上,並沒打算走列車以外的路,這樣就能看出思想教育對統治的重要性。

安於現狀的一群

Curtis 帶領著革命團體從最尾一卡車廂一直向前走,經過一連串跟食物有關的車廂後,直接進入了上流社會生活的車廂,這些車廂絕對能滿足到上流階層的人的生活,那裡衣、食、住、行也有提供,所有基本生活條件都已經得到滿足。有趣的是這群人看到 Curtis 的團隊經過,也只會睜大眼睛看著他們,並不會做出甚麼實際的動作,也沒有特別的表情。觀眾看起來感覺特別怪異,但其實他們的不為所動帶出了他們不願為非自己的內的事參一腳,也象徵了社會上那些安於現狀、對社會運動最無感和缺乏動機的一群。很多時這類人只要能滿足到生活的基本要求,即使不是在體制中最優秀的,但求不淪落成最低那一層就已經可以。因此,於車尾被帶上前的小提琴家和負責製作蛋白棒給最尾車廂食用的人,只要離開了最惡劣的環境,有著比以前好的生活條件,就已經非常滿足,甚至連家人也忘記了。

被設計的革命

觀眾們一直跟著 Curtis 由車尾走到車頭位置,相信大家看到車長 Mr. Wilford 時都非常震驚,原來一切都是由他跟 Gilliam 所設計和安排。革命於列車中只是一個平衡人口的機制,為的是延續列車的運作,每幾年就會重覆一次,每次會把低下階層的人口減少 74%。當時 Mr. Wilford 希望 Curtis 可以繼承他成為新一任的車長,全因他是唯一走完整條列車每一卡車廂的人,能徹底明白到列車的運作和其永續的哲學。加上他有著剛上火車「吃掉弱者」的經歷,讓他成為了善和惡的綜合體。

從這裡觀眾可以看到的一點就是,革命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被設計和被安排,失敗的革命可以鞏固當權者的領導,而即使像 Curtis 一樣革命成功,這位新的繼任者也得面對不同的考量,以新的角度看待整架列車,這一切都有機會讓新的當權者改變,被迫把最初的理想和革命放下,面對、甚至對現實作出權衡或妥協。

Omelas 小鎮被困的孩子

本來正在猶豫的 Curtis 被南宮的女兒 Yona 透過被帶走的小孩 Timmy 提醒自己的革命初心,他們發現原來從車尾被帶走的小孩是要躲進列車的地板內,以手動模式推動整架列車,這一幕也成了電影中另一個震撼點。其實導演安排的這一幕正正是來自一個哲學命題,這個命題是來自美國科幻作家 Ursula K. Le Guin 的短篇作品《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講述一個美好的小鎮 Omelas 是大家心目中完美又理想的社會,但其實這個小鎮某一個陰暗的地下室關著一個沒有人照顧的小孩,他被咀咒因此即使鎮上每個人都清楚知道這個小孩的存在,為了眼前的美好也決定無視和剝削他的權利,讓他成為美好生活的犧牲品。一直瑟縮在列車下工作的小孩子,正正就是《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那個成為犧牲品的孩子,也是列車上的「零件」。

這一幕不但喚起了 Curtis 的革命初心,也讓他犧牲了剛上火車面對「吃掉弱者」經歷時,沒有勇氣切斷給大家分享的手,以那隻手替 Timmy 擋著運轉中的列車零件,再把他救出來。

列車中的亞當與夏娃

最後 Mr. Wilford 創建的列車徹底毀掉,不論是象徵共同利益的 Mr. Wilford,還是個人主義的 Curtis 都死於雪崩之下,唯一存活的就只有接受了父親的愛的 Yona 和 Curtis 覺醒的愛的 Timmy 這兩個孩子,也就是說明他們是以愛為基礎的選擇所得出的結果。一男一女的角色讓人想起聖經中的亞當和夏娃,不同的是在這個新世界,代表男性的亞當不再是給夏娃一根肋骨,反而是要靠著夏娃才有機會存活。

電影最後 Yona 和 Timmy 看到的那隻北極熊,除了證明南宮說列車外的世界已經能讓生物生存這套說法外,也象徵了上帝的指示。導演以白色的北極熊來代替諾亞方舟故事中上帝給諾亞提示的那隻白鴿,代表了生存的希望、認同和允許。同時間,也打破了 Mr. Wilford 自詡為上帝,無情的看待列車上人類生命的那套理論,愛和關懷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正如上文所言,導演並沒有偏頗任何一方,只是把整個階層和權鬥的故事演釋出來,結果也是一樣。離開舊生活的人類,踏入新世界未必如想像般美好,一切都是未知之數,但起碼能選擇真正的重新開始,把自己想要的末來建立出來。然而,北極熊除了代表著生存的希望外,同時也象徵著列車外的另一場戰爭,事關不論是從 Yona 和 Timmy 的角度出發,還是從北極熊的角度出發,他們在彼此眼中都只是食物。

《末日列車》常見的問題:

看過電影的觀眾或許心中都有著不少疑問,對導演所安排的情節或人物感到不解,以下是網絡上比較多人問的問題和見解,看看能否解開你的疑難:

1.南宮民秀的女兒 Yona 為何擁有看穿牆的超能力?

電影中可以看到每次南宮打開車廂之間的門前,Yona 都能事先知道門後有甚麼。其實這並非 Yona 的超能力,而是她在列車上出生,因此對車廂環境感觀都比其他人好,所以可以憑視覺以外的感覺,得知門後的大約狀況。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飾演 Yona 的高我星已經是第二次當宋康昊的女兒,他們第一次合作飾演父女同樣是奉俊昊的作品《韓流怪嚇》(台譯:駭人怪物)。

2. 其中一卡車廂內的「斧頭幫」戰士剖開魚肚的原因?

還記得兩批人開戰前,層於上流社會的「斧頭幫」戰士利用斧頭剖開一條大魚的肚,其實這一幕想帶出的意思有兩個,第一層是象徵對方(低下階層)只能像一條死魚般任他們宰割;另一個意義是,他們能這樣浪費一條大魚,那就證明魚類這種資源在列車中是非常豐富,只是低下階層的人永遠都享受不到。

這一幕其中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列車宣佈經過 Yekaterina Bridge 時,也就代表列車已經環繞地球一年的時間,即使「斧頭幫」戰士正在跟 Curtis 等人戰鬥,他們也會停下並高呼「新年快樂」。這一幕暗喻了不論甚麼階層的人,多少都會受到約定俗成的文化影響,眼前即使是你死我活的場面,也要停下來跨年過節。

另外,到最後「斧頭幫」戰士以黑暗的車廂環境作武器,把 Curtis 等人殺個片甲不留時,Curtis 他們就以最後一根火柴來迎戰,從車尾向前運上火把,意思是黑暗當前,必需要大家同心合力才有機會帶來一絲的光明和希望。

3. 副列車長 Miss Mason 手下兩位西裝保鑣的關係?

於「斧頭幫」車廂一戰時,Miss Mason 的兩位西裝保鑣其中一位被南宮女兒 Yona 以鐵棒插死,另一個不顧一切也要找南宮報仇。眼利的觀眾可能於一開始 Miss Mason 到車尾演講時,已經可以留意到這兩個保鑣一直溫順的依偎著對方,暗示了他們的關係非常親密。

4. Miss Mason 投降時拿下假牙的原因?

她說服 Curtis 等人放過和相信她的時候,突然拿下假牙給大家看,這樣代表了她為了生存,連自尊也可以捨棄,也不在意自己的虛偽。

5. Curtis 當時如何確定 Mr. Wilford 所說跟 Gilliam 聯手的話是真的呢?

Curtis 之所以能夠確定 Mr. Wilford 所說的都是真話,全因從列車中長大的 Edgar 跟他說過記憶中有過牛扒的香氣,因此推測他小時候曾經跟 Gilliam 到過車頭並品嚐過 Mr. Wilford 所煎的牛扒。

延伸閱讀:
>>《好狗特攻隊》影評:一部歡樂喜劇,帶出的卻是人類對動物視若無睹的殘酷現狀!
>>上帝外最完美的男人:一部被忽視的電影,《在晴朗的一天出發》告訴你現代人最重要的是甚麼!
>>屬於這個年代女生們的《小婦人》,讓你於現實的動盪中得到無限安慰!
>>《Toy Story 4》的人生哲學!一起笑中帶淚地學懂「放下、再上路」
>>「對於被強姦,她們會告訴你『算了』…」伊藤詩織 — 撬開日本 #MeToo 黑箱的第一人!
>>未上映已被負評洗版?孔劉跟鄭裕美合作的《82 年生的金智英》如何挑起韓國男性神經?
>>剖析《Joker》電影細節:從 Arthur 到 Joker,關鍵原來在於他雙手!

Follow us on Facebook: fb.com/POPBEE
Follow us on Instagram: Instagram.com/POPB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