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下病知多少!?

帶下本來屬於婦女陰道內無色無味的少量分泌物,用以潤滑及保護陰道壁的黏膜。但於春夏或氣候潮濕時,女性容易出現下陰帶下分泌增多,量、質、色異常,甚或伴有敏感陰癢等病理性症狀。

Text:陳綺琪 (註冊中醫師)

以中醫角度分析帶下病的病因包括:帶脈失約及鬆弛、脾腎虛、肝氣鬱結等,均容易引起帶下病。患者一般會出現以下症狀:白帶量增多 (如需加棉墊);白帶質不清 (如呈豆腐渣樣、膿液樣等);特殊味道 (如惡臭);顏色有異 (如色黃/青,夾血絲/色啡);造成局部敏感刺激,或癢或痛。

中醫婦科經典《傅青主女科》有云:「夫帶下俱是濕症。」濕的病因可分內外,外因可為環境氣候潮濕;內因可為肺脾腎虛,令消化功能變弱,不能運化,以致身體內積聚一些病理性水液,導致水腫﹑痰涕多﹑腸胃差﹑大便稀爛、疲倦乏力,女性則可能兼有帶下分泌增多。除脾腎虛致濕以外,日常壓力大,導致肝郁氣滯﹑血虛等也會阻礙氣血運行,引起帶下病。濕邪纏綿難愈,要根治就要從平時飲食和護理著手。

日常生活上須注意:

1)居住環境靠山或近海,要經常開抽濕機,不宜常吹冷氣,以免寒氣或濕氣阻礙氣血運化;
2)保持陰部清潔乾爽,但不宜用肥皂清潔內陰;
3)如需用護墊,請勤加更換,只穿通爽棉質內褲;
4)注意經期/產後衞生,注意保暖,禁止盆浴或浸溫泉;
5)經期時勿行房,勿涉水;
6)帶感染性的帶下病,避免性行為;
7)定期進行婦科檢查,發現病變時應儘早治療;
8) 要盡量避免進食生冷食物(綠茶﹑凍飲﹑沙律﹑壽司﹑魚生等);甜食:油膩黏滯食物(奶類製品﹑豆奶﹑珍珠奶茶等)。

穴位按壓:

除了針灸或中藥調理外,輕症患者平時亦可多熱敷按壓,或以溫性介質如暖薑塊或薑汁按摩油按摩特定穴位,都可以達到健固帶脈、補腎、疏肝、健脾,從而達到改善帶下病及月經不適。

1)關元:肚臍下3吋
2)氣海:肚臍下1.5吋
3)陰陵泉: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
4)三陰交: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
5)帶脈穴:以肚臍為中心畫一横線,以腋下為起點畫一直線,兩線交匯點

帶下病亦可為其他婦科病的預兆,如月經病、現代醫學的陰道炎、子宮頸炎、子宮頸癌前病變、盆腔炎和婦科腫瘤等疾病,故此在反覆出現帶下病時,應儘早求醫。

*以上資訊由註冊中醫師陳綺琪提供。

陳綺琪中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碩士
曾於上海、法國做臨床工作,及現在於香港執業,主要治療婦科病、美容減肥針灸,及小兒推拿。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