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民調成為歷史 港大港人一樁憾事

請支持《眾新聞》,成為訂戶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將於今年7月1日解散,脫離港大,轉型為「香港民意研究所」,民研總監鍾庭耀會負責新成立的研究所工作。港大民調成為歷史,令人擔心一個具重要政治象徵意義、具影響力的民意調查計劃,最終「被脫離」最高學府,並非是好兆頭,而是意味著學術界的自由、多元度將進一步收縮,掌權者願意接受不喜歡的民調結果、不中聽的說話的空間收窄。

港大民調在1991年6月開始收集民意數據,隨著政府推行民主選舉,重視民意,民調結果又對民意產生影響,對政府造成壓力。 首任特首董建華上任後不久,爆發亞洲金融風暴,經濟出現問題,很快波及民生和政治,民調反映民怨,令政府感受到壓力,最後爆出特首辦暗地裏向港大施壓的醜聞。

2000年7月,鍾庭耀為《南華早報》撰文,指特首兼任港大校監的董建華透過「中間人」施壓, 要求停止有關行政長官及政府的民意調查。《南早》記者在文章刊登前直接聯絡到鍾庭耀,再確認有關說法,報道在社會引起巨大迴響;鍾庭耀其後公開了傳話人的身份,是當時的港大校長鄭耀宗及副校長黃紹倫。港大其後進行調查,報告確定鍾庭耀指控屬實,認為時任特首辦高級助理路祥安,在市民對政府支持率下降的情況下,希望阻止不利政府的民調結果進一步打擊港府聲望。事件最後以鄭耀宗及黃紹倫宣布請辭告終。

過去19年,民意研究計劃進行不少與政治相關民調, 包括定期的特首和高官民望、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 市民對一國兩制信心和對中央政府信任等,無可避免被捲入日趨紛亂的政治局面,鍾庭耀亦成為親中輿論攻擊對象;港大校方逐步與民意研究計劃畫清界線,最後決定在「回歸日」解散, 無論是有心抑或無意,都頗為諷剌。

港大民研為前港督彭定康及歷任特首做民望調查。眾新聞資料圖片
港大民研為前港督彭定康及歷任特首做民望調查。眾新聞資料圖片

鍾庭耀對記者表示,「無怨、無恨、無悔」, 不擔心新研究所受政治經濟壓力,令誠信和質素受限制。但民意研究計劃脫離港大,財政資源必然將面對壓力,是否有充裕資源繼續進行各類短、中、長期涉及一國兩制、 中港關係及特首民望等調查?是否有商業機構、社會領袖,願意贊助政治敏感調查?情況並不樂觀,最終可能出現的情形,是市面只有有「背景」、具財政實力,而通常負有政治任務, 包裝為民間民調機構的組織,提供民調結果。當中有沒有「水份」, 大家都懂的。

港大民調可追溯到1987年,當時大學成立隸屬社會科學學院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收集民意數據,是研究和分析香港發展的重要部份 。大學自設具規模民調機構,以專業方法、學術研究態度, 提供具權威性民意數據,有助政府、議會、傳媒更掌握民情,施政更能貼近民意,大學亦更能發揮社會功能。大學秉持無畏無懼於政治壓力,將掌權者感到壓力、尷尬的不利民意數據公諸於世,不單是學術界,亦應是整體社會應追求的求真精神。一葉知秋, 港大民調成為歷史,對港大和香港社會都是一樁令人憂慮的憾事。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