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武漢肺炎患者由發病到隔離平均7.6日 中大醫學院:若有更多不明源頭個案,戲院卡拉OK應停業

 

本港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由內地輸入演變成本地感染,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至少12宗本地個案仍然源頭不明。由發病到隔離,本地個案平均長達7.62日,最嚴重個案更要長達14日才確診,患者普遍亦要三度求醫才獲治療,增加社區傳播病毒的風險。其中至少3宗病例曾住院4至8日後才確診,亦增加醫院感染的風險。中大醫學院認為,有必要時戲院和卡拉OK應要停業:「好過疫情一直拖,令損失可能更大」。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根據1月23日至2月15日期間,衛生防護中心公布的首56名本港確診者資料,分析感染源頭、密切接觸者數目、病發、求診、住院及被隔離的日期等流行病學。按發病日期的流行病學曲線圖顯示,本港在1月27日前絕大部分都是輸入個案,及後演變成大部分本地個案。56宗個案當中,43宗為本地個案,其中12宗仍然源頭不明,24宗為本地個案或可能本地個案的密切接觸者;至於13宗輸入個案,其中10宗在口岸未被攔截。56宗患者平均是50餘歲中年人。

用來評估流行病會否持續的基本傳播系數,指由一個病例直接產生的平均病例數字、「一個感染幾多個」的比例,本港的系數為0.319,即造成少於1次的繼發感染,若以數據來看,這種流行病將無法持續。中大醫學院助理教授郭健安解釋,相比武漢情況,平均1名患者感染2至3人,本港的系數屬於低,但他強調數據有滯後,僅可作參考,一旦打邊爐、唱卡拉OK受感染,可以令數字立即上升,不可掉以輕心。

中大醫學院指,堵截延誤(Containment Delay)反映社區傳播風險,堵截延誤指患者首次發病到隔離的過程。本港10宗輸入個案(沒在口岸被攔截的),堵截延誤為1.71日;但本地個案的堵截延誤平均為7.62日。1月21日至28日平均2日、1月29日至2月5日平均5.31日、2月6日至12日平均7.22日,反映堵截延誤的平均持續時間有上升趨勢,最嚴重個案更要長達14日才確診。被確診前的求診中位數為3次,其中至少3病例曾住院4至8日後才確診,增加醫院感染的風險。

郭健安指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初期病徵較輕微,或令患者病發後多番求診才被確診及隔離,增加他們將病毒傳播給緊密接觸者的風險,包括醫院內傳播風險。他建議,若出現更多感染源頭不明的個案,政府或需就社區疏遠,考慮更嚴厲的方法,包括進一步暫停公共服務,甚至關閉商場,有必要時戲院和卡拉OK應停業,「好過疫情一直拖,令損失可能更大」。但他認為目前未算社區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病徵與沙士不同,較輕微與流感相似,難分辨是因為其隱形、難發現的特性,市民更要因應病毒的特質作出應對,謹慎地保持社交距離,盡量減少甚至避免不必要的聚會。

堵截延誤愈來愈長,患者要多番求診才能確認。中大醫學院呼吸系統學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新型冠狀病毒患者並非個個也發燒,有些隔幾日先發燒,屬於隱形病人,有時家庭醫生或不為意,建議要小心留意持續發燒,退了燒又發燒的病人,也可透過抽血檢驗淋巴細胞和白血球,識別出高危個案。他相信,新型冠狀病毒快速測試將會擴展至普通科門診,但認為目前病毒在醫院爆發的風險,相比中東呼吸綜合症及沙士時低,內地醫護確診個案主要並不是在負壓病房受感染,而是走出病房休息時,疑未有妥善消毒不慎感染。

另外,滯留在日本「鑽石公主號」郵輪的本港乘客,當局出動包機接載返港。他強調,郵輪一直都有新增確診個案,感染來源未明,這批港人來自疫區,屬於高風險的群組,回港後必須要隔離14天,有發燒等徵狀也不可登機。

至於醫管局早前公布18間「指定診所」,用作接收輕微發燒或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病徵的病人,以及早識別武漢肺炎患者,引起社會迴響,多區出現示威抗議。中大醫學院副院長黃仰山指出,最初理念是分流患者,將慢性病人轉往其他診所,認為這做法有用,也有效減低疫情。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