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社會氣氛勢內地交流學生團減 導遊質素參差不符教師期望

研究指社會氣氛勢內地交流學生團減 導遊質素參差不符教師期望
研究指社會氣氛勢內地交流學生團減 導遊質素參差不符教師期望

由教育局等政府部門牽頭資助的學生內地交流計劃,推行逾10年,雖然參與學生反覆上升至2017/18年度的6.97萬人,但未必反映實際成效。

香港政策研究所教育政策中心一項研究發現,內地交流計劃原意與受訪教師的期望出現分歧,當中以行政工作、帶團領隊或導遊質素兩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研究指,交流團標書只要求內地導遊「穿著整齊、頭髮整齊」等,並未要求導遊曾接受教育相關培訓。

研究人員又預料,在今年的社會氛圍下,今年及來年的內地交流團數目將會下跌。

香港政策研究所教育政策中心針對教育局的「同根同心」及「同行萬里」兩項主要學生內地交流資助計劃,於2018年11至12月期間,透過問卷訪問255名負責內地交流計劃的中小學教師。

調查發現,教育局為學校提供的「罐頭式」交流團報價普遍比市價低,例如以「佛山及廣州的嶺南文化」交流團比較,教育局的人均團費610元,而市面的平均團費則達867.5元,兩者差額逾30%。

研究人員認為,在「價低者得」的概念下,最終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投標者或會為訂出較低價格,而提供較「次等」的服務,例如選擇質素較低的導遊。研究更加發現,雖然內地設有導遊資格考試,但考核、培訓內容並無涉及教育技巧,而交流團標書對內地導遊的要求,更只是「穿著整潔、頭髮整齊及髮色自然」。

研究報告引述部分受訪教師表示,交流團的參觀安排不當,不少教師認為領隊及導遊質素參差,更有教師表示交流服務質素欠佳,因此學校拒絕再次參加。

調查結果亦顯示,教師對內地交流計劃當中,「帶交流團的人有足夠培訓」是與期望有較大差距中排第二位,而「讓學生全面準確理解『一國兩制』」亦榜上有名(詳見下表)。

研究員馮智政形容,部分教師原本認為教育局的「罐頭式」交流團,相關行政工作會較簡便,惟事實並非如此,同樣需要處理大量表格、文件等,與期望有較大差距。

政策研究所董事、香港教育大學校長特別顧問戴希立認為,教育局可考慮增加資助交流團的校本元素,讓中小學可以更彈性處理交流團內容、流程;其次可考慮增加「主題式」及「體驗式」交流團,使學生更踴躍投入。

戴希立認為,客觀上香港將走進區域經濟,無可否認將會融入大灣區經濟發展,他說:「若不讓學生認識大灣區,則是虧欠了學生。」他又透露,曾向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講述研究結果,他當時直言內地交流團不應只求數字,而是追求實效;林鄭月娥表示認同其看法。

馮智政則認為,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交流團的看法多元,而教育局的交流團只局限文化交流,目前才發現如此會導致變得單一,因此應考慮設立更多元化的交流計劃。

6月以來的反修例風波,引發多場激烈衝突,以學生為主的年輕一輩,對港府及內地充斥大量不滿,馮智政預料在今年的社會政治氣氛下,會導致內地交流團數目及參與人數下跌。他又以過去數月為例,由於內地口岸關口的抽查程序較嚴,導致大部分內地交流團取消。

研究總監馮可強則認為,內地方面不應過於緊張,而應採取更包容的態度,若抽查程序過嚴,只會嚇怕學生,導致他們不敢參加內地交流團,「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和理非』,『暴徒』只是佔少數。」馮可強期望,《施政報告》應提出改革內地交流計劃,而非單靠增加撥款。

點擊瀏覽《香港01》更多內容和圖集

你可能感興趣:
非官守成員負責批內地交流團資助 青年發展委員會多富二代
【禁蒙面法】逾300間中學關注組聯署 批評教育局禁學生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