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國加大市場開放 國際對沖基金卻仍未迎來春天

【彭博】-- 儘管各界期待已久的拓寬外國人投資途徑的政策變化落地,但是全球性資產管理公司仍然難以在3.74萬億元人民幣(5,780億美元)的中國對沖基金行業站穩腳跟。

11月份,中國擴大了諸如瑞銀、花旗等400多個外國機構的入口,允許它們通過私募投資基金(中國版對沖基金)進行投資。獵頭公司Morgan McKinley的金融服務負責人Eric Zhu表示,國際機構本希望一個新的籌資渠道能夠快速提振它們陷入困苦的本地業務,許多公司都在監管機構於2019年暗示要鬆綁後不久就開始增加崗位了。

但是現實很殘酷,本土機構繼續占據主導地位。儘管政策放鬆,但大多數既有對沖基金產品仍是合格外國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遙不可及的。

在配額取消以鼓勵更多資金流入之前,跨國機構已然獲得向內地市場投入2270億美元的許可,但像橋水之類巨頭的本地子公司都沒有做到「額儘其用」。此外,中國投資者更為熟悉上海景林資產管理公司和上海高毅資產管理合伙企業等本土公司的品牌名稱和過往業績。

據因事未公開而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稱,在最近與監管機構舉行的會議上,全球資管公司對它們所面臨的局限以及缺乏稅收激勵感到沮喪。但是,它們在進一步放寬政策方面幾乎沒有獲得什麼保證。

朝陽永續研究總監尹田園說,就算會有一些例外,國際機構本土子公司的總體資產增速「在未來幾年中也仍可能會保持緩慢」。

儘管有30多家外國資管公司已進駐中國,但它們面臨著近9000個本地競爭對手。不過,中國的對沖基金也面臨挫折。政策放寬後,大多數對沖基金產品並不可及,那些希望從國際機構那裡獲得更多業務的公司也感到失望。

尹田園說,外國公司應更加專注於研究、開發差異化產品並提供有吸引力的回報。「在資產管理行業,業績是唯一的制勝捷徑。」

上海證券追蹤對沖基金的分析師Fuxin Wang說,中國決策者需要在成長與限制風險之間找平衡。「這就導致當局採取一步一步來的做法,有時就會不可避免地約束他們的行動範圍。」

儘管一旦監管機構敲定細節,QFII就將能交易大宗商品期貨和期權,但沒有跡象表明諸如跨境收益互換之類的衍生品將會被允許。跨境收益互換被中國本土對沖基金廣泛使用。

方達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之前為在華跨國公司工作了13年的汪靈罡稱,政策限制對全球資管公司本土對沖基金子公司的阻礙遠沒有缺乏分銷渠道、品牌知名度和明星經理人等因素大。他補充說,由於管理的資產有限,就算是在允許的投資工具上,也限制了交易能力。

汪靈罡說,QFII規則並非為對沖基金量身定制;給一條資金渠道已經是幫了很大的忙了。

根據霸菱的微信公告,該公司於12月15日成為了首名利用了這一新渠道的國際投資者--用自有資金認購了其上海對沖基金子公司發行的一款債券產品以支持其成長。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表示,其通過解決「障礙和瓶頸」助力該模式首單正式落地,但未予詳述。

「就算是‘自家’的錢」,QFII政策也將有所幫助,Z-Ben Advisors董事總經理Peter Alexander說。「第三方基金將非常有競爭力」,他說,不過籌建一支當地對沖基金業務的主要目標應該是國內資金,而不是QFII的任務。

Morgan McKinley的Eric Zhu說,儘管仍然存在障礙,但跨國機構仍熱切期盼本地客戶的生意,尤其是像養老基金這樣的機構資金。他說,一些公司仍計畫為本土資產管理部門增加至少20%的崗位,但拒絕透露具體客戶身份。

「其中許多機構正在全速前進,」Zhu說。「當什麼都到位了,你能在哪裡賺錢?」

原文標題Global Hedge Funds Struggle Even in a More Open China Market

(新增延伸閱讀之後的內容)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