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觀察:QFII/RQFII新規送上遲到大禮包 外資入境更便利

【彭博】-- 中國監管層於上周五正式頒布QFII和RQFII新規。在去年1月征求意見稿基礎上,新規落地後監管基調更加寬鬆;分析人士認為這將有利於海外機構配置A股,進一步吸引資金進入國內市場。

中國證監會、央行和外匯局周五公佈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期貨投資管理辦法》,自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新規鼓勵使用來自境外的人民幣資金進行境內證券期貨投資,擴大了允許投資的證券期貨品種範圍,降低准入門檻、便利投資運作,同時也強調跨市場、跨境和穿透式監管。

中金報告表示,中國QFII/RQFII新規是資本市場及資本賬戶開放新的一步,大大增強了制度的靈活性和對投資者的吸引力。預計未來5-10年,外資年均淨流入A股的規模預計在2000億-4000億元人民幣左右。

分析觀點

大華繼顯執行董事Steven Leung:

對於中國衍生品市場發展有好處,也會吸引更多資金流入,但預計不會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因為中國的期貨市場還不是很活躍對於中國逐步開放國內市場而言仍是重要一步,因很多國外投資者需要衍生品進行風險對沖,此前他們只能在香港或新加坡一類離岸市場來做對沖

瑞銀中國全球金融市場部主管房東明:

是繼滬深港通及國際三大指數納入A股後另一重要舉措;新制度從根本上解決了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的主要瓶頸投資範圍擴大能滿足各類國際投資者更直接參與A股市場的多樣化訴求將帶動更多中長期資金,包括對沖基金和另類投資基金等直接地進入中國市場,進一步提升A股市場的機構化及國際化,促進境內市場與國際接軌,帶動內地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瑞銀將更積極地通過QFII進一步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

杭州毓顏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家祥:

QFII終於獲許投資衍生品和期貨新規,會改變行業現狀,今後會有更多主動投資而非只是被動地投資,因為衍生品和期貨可以為建立中性策略提供空間,不像之前只能單向做多,同時加槓桿也能提高資金效率留給國內機構韜光養晦的時間不多了,之前外資機構可能有些水土不服,但是外資機構的募資能力是國內沒法比的,國內機構必須準備好應對更激烈的競爭

法詢金融董事總經理王志毅:

新規降低了准入和簡化流程,一方面是體現在降低合格投資者的准入門檻,另一方面降低了托管銀行的准入門檻,對托管行的放寬給予外國投資者更多選擇,更有利於推廣QFII業務此前外國投資者對進入中國市場留有疑慮,擔心錢進來容易,出去難的問題;新規的發布把宏觀審慎管理這一條刪除掉,徹底打消外國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的顧慮包括之前外匯局取消QFII投資收益匯出時間和比例的限制,甚至是投資收益匯出時僅需提供書面申請和完稅承諾函,而無需專項審計報告和稅務備案表等等各方面,都體現了吸引外資,並且保障外國投資者資金合法匯出的權利

安山資本的資產管理部董事Jackson Wong在採訪中稱:

市場對QFII鬆綁等候已久,原本期望新政於2020年初落地,但因新冠疫情而推後新政允許境外機構投資者做所有類型的中國相關資產投資,衍生品的放開將幫助投資者進行風險對沖交易;對於香港的一些ETF而言,投資境內市場將更為便利對債券市場投資的意外放鬆也令人開心,目前超過3%的殖利率比美國等市場要高得多,中國債市將更受歡迎

中信證券分析師秦培景、裘翔和李世豪在周一報告中稱:

新規落地標志著監管層加快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的政策方向與2019年征求意見稿相比,落地新政簡化審批流程,加快審批速度;降低QFII對沖頭寸信息披露要求;弱化宏觀審慎監督內容,保證資金進出自由度;取消委托證券/期貨公司不超過3家的數量限制統一QFII/RQFII的准入條件,在證券交易所新增了存託憑證、債券回購、ABS等,擴大銀行間市場投資品種,可投資新三板股票、金融期貨,新增商品期貨、場內期權、允許外匯套期保值等刪除了QFII資格申請中針對不同類型境外機構的證券資產規模及成立年限要求,與RQFII制度統一;刪除了有關「投資額度」的全部內容

中金分析師王漢鋒等人在報告中稱:

新規降低准入門檻,有序擴大投資範圍;使外資參與A股的產品及策略形式更加多樣化,進一步利好A股市場預計未來5-10年,外資占A股總市值的比例將進一步提升至5-10%根據央行統計,截止今年上半年,通過QFII、RQFII及陸股通投資A股的頭寸在2.5萬億元左右,占A股總市值的約4%,自由流通市值比例在9%左右資本市場及資本賬戶開放是「雙循環」下可能的必要含義。外管局時隔一年再度發放QDII額度、QFII/RQFII新規發布,可能是這類含義的初步體現

(新增評論)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0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