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和引入眼角膜無縫手術

養和引入眼角膜無縫手術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本港每年進行約二百宗眼角膜移植手術,其中一成至兩成病人眼角膜輕微受損,只需要移植底層或表層眼角膜,不過有關移植手術仍然會需要縫針,並破壞眼角膜結構。養和醫院去年十月從歐洲引入第三代底層眼角膜無縫手術(DMEK),突破技術限制,移植手術後復元時間大減六成,至少於一個月,排斥率減低至每年百分之一。 人類眼角膜分開五層,大部分接受眼角膜移植手術的病人,都是移植全部五層眼角膜。不過,部分眼角膜病變例如角膜感染、急性青光眼後角膜代償失調、角膜退化等疾病,都會引致角膜水腫。這類病人只是眼角膜最底兩層細胞(後彈力層和內皮細胞層)受損,毋須移植全部五層眼角膜細胞,以減少全層眼角膜移植手術後,引致深度散光和高度排斥的風險。 本港的後層眼角膜移植手術已經發展至第二代(DSEK),即用刀切割捐贈者和病人的第三層眼角膜組織(基質層),從而作出移植,而病人仍需要縫兩至三針,引致的術後副作用比全層眼角膜移植少。 養和醫院去年十月從荷蘭引入第三代後層眼角膜移植技術,不需要靠住第三層眼角膜組織(基質層),直接從捐贈者的眼角膜撕出完整的後彈力層和內皮細胞層(最底兩層),進行移植。整套手術連住院費用約八萬元至十萬元。 負責手術的養和醫院眼科專科醫生鄭澤鈞表示,第三代手術(DMEK)難度很高,移植的兩層細胞組織十分纖薄及脆弱,其厚度只有零點○一毫米,為全層眼角膜的百分之二,組織從捐贈者取出來後便會捲起,若醫生嘗試攤平它就有機會破壞當中的細胞。故此醫生只能透過類似針筒的小管把組織植入病人眼內,然後注入氣泡,透過氣泡壓力把捲起組織張開並移到正確位置。 第三代手術毋須縫針,傷口長度比第二代手術少一半,康復時間可減少六成至少於一個月,移植的後彈力層和內皮細胞層會與病人的眼角膜細胞自然瘉合,術後首年排斥率只有百分之一,術後引致散光的度數可由二百度減少至五十度。不過如果病人角膜有疤痕,就不適合進行最新的第三代手術。 全港首位接受第三代手術的病人施先生,患有家族遺傳的角膜內皮營養不良,是角膜退化疾病之一,他三年前視力開始退化,輪候眼角膜一年後,因應左、右眼退化程度有異,分別進行第二代和第三代手術,他指第三代手術(右眼),三天內復原九成視力,散光甚少,現已重拾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