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專家籲 嚴守補充劑用法

藥學專家籲 嚴守補充劑用法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近年服用補充劑風氣大盛,消費者每日都接收不同產品的宣傳訊息,加上網上購買愈見盛行,當中會否存在一定風險?今日請來藥劑學者,講解應用和選購時須慎察的要項。 文:黃日新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網上銷售缺乏監管 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副教授李詠恩(左圖)表示營養補充劑的應用,傳統大多給長者、長期病患者或身體虛弱人士,以彌補不足。一般健康人士從日常均衡飲食中已可攝取足夠營養素,故不建議服食。針對某些健康問題,醫生有時也會處方某類高劑量維他命,例如維他命B或B雜,以改善一些神經系統問題,作為傳統治療以外的輔助品。 李詠恩特別強調,在網上購買營養補充品,存在較大風險,原因是現時港府對網上銷售營養補充品缺乏監管,因此產品的原材料、生產過程、質量和衞生狀況等,均未有足夠監察,故較易買到劣質或偽冒產品。 高劑量小心反效果 李詠恩表示,醫學界對服用及選擇傳統或新一代營養補充品,一直沒太多指引,但她個人認為,以使用者健康角度為大前提,應留意以下要項: 1. 惠顧具信譽店鋪:撇除便利或售價考慮,從安全角度出發,惠顧藥店優於網上認購,並應選擇具信譽及有藥劑師駐場的藥房,以便諮詢藥劑師意見,了解產品是否合用。 2. 誤選配方損健康:營養補充劑即使名稱相近甚至一樣,其組合成分也可有別。因此如未經了解便服食,極易出現服用過量問題。例如服用過多脂溶性維他命A、D、E、K會增加肝臟負擔,因脂溶性維他命不易排出體外,易積聚於肝臟並損害其機能,服用過高劑量鐵質補充劑,會有損某些抗生素的療效等。 3. 切忌自製藥單:建議但凡有定期服食處方藥物、非處方藥物、營養補充劑的市民。應綜合所有服用中的藥物,定期向醫生或藥劑師諮詢是否合適,或在選用新的營養補充品和藥物時,先向醫生或藥劑師出示藥單,聽取專業意見,以防服用過量或「撞藥」。 4. 善用諮詢平台:即使不方便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現時香港中文大學提供的網上藥物諮詢平台(www.ampoule.org.hk),可讓大眾隨時瀏覽及輸入藥名或成分,查詢功效和相關資訊。此外,也可將拍攝的產品包裝、名稱或成分圖表上傳,平台會有專人於二十四小時內回覆。 5. 留意政府公告:現時衞生署轄下的藥物辦公室(www.drugoffice.gov.hk)有一項服務,市民只要上網登記,即可不定時接收到最新藥物、營養補充品相關資訊。由普通的藥物常識,以至某些藥物含不良成分需要下架等消息,都可即時接獲通知。 慎服分量指標 常見種類 成人每日攝取量 過量後遺症 維他命A 3,000微克 頭痛、肝臟與脾臟腫大、骨骼及關節疼痛,以及食欲不振和腸胃不適等;孕婦若攝取過量易產畸胎。 維他命D 50微克 導致過量吸收鈣質,鈣質積聚腎臟、心臟及血管,並引發高血鈣症。 維他命E 1,000毫克 易抑制維他命K,延長血液凝固時間。 維他命C 2,000毫克 產生胃部發炎、腸胃不適如腹瀉,以及易患腎結石。 維他命B6 80毫克 傷害神經令手腳麻痹,以致手腳失去部分知覺。 葉酸 1,000微克 毒性極低,較少有明顯副作用。 鈣 2,500毫克 增患腎結石機率,導致血鈣上升及降低腎功能。 磷 4,000毫克 造成鈣吸收不良、低血鈣症、骨質流失。 鎂 700毫克 惡心、抑鬱、肌肉麻痹、心臟和呼吸衰竭。 鐵 40毫克 體重下降,關節及腹部疼痛、肝腫大及硬化等。 鋅 35毫克 腹瀉、痙攣,並會降低銅、鐵吸收量。 碘 1,000微克 容易發生甲狀腺病變、代謝失調。 硒 400微克 惡心、嘔吐、指甲變形、毛髮脫落、肝臟疾病等。 不宜自行釐定 李詠恩指出,雖然現時市民可隨時買到大部分營養補充劑,但不建議大家在無指導下,隨便自行服用。任何藥品服用過量均有風險,營養補充劑亦不例外,必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才服用。 其實除非因疾病或特殊原因而未能攝取足夠營養素,否則均建議透過均衡及多元化飲食攝取營養。以最普遍的鈣質為例,從食物中攝取、消化和吸收,令鈣質穩定平均地分布身體所需部位,實遠較單靠服用鈣片安全得多。 ●維他命C及鈣片可謂最普及的營養補充劑,但如忽略用量,隨時可引致腎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