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通識連續兩年 全面「去政治化」

通識教育科教師黃耀恒,及通識教育科主任徐曉琦。

【星島日報報道】中學文憑試核心科目之一的通識教育科昨開考,今年試卷連續第二年全面「去政治化」,無涉及本地政治議題題目。卷一必答題觸及本港教育議題,為歷屆文憑試以來首次。題目問及港生升學出路及教育信念,考生普遍反映題目切身,作答時更有信心。有前線教師認為,今年卷一整體難度適中,有關義工和器官捐贈等議題亦屬熱門,相信在考生能力範圍內,惟部分題目不乏罕見用詞,或須花更多時間作答。 今年通識教育科考試在中國語文科筆試結束後的翌日舉行,去年卷一「資料回應題」和卷二「延伸回應題」未見以政治相關議題為考材,今年繼續「去政治化」,但三條必答題均涉及「今日香港」單元課程內容,當中最令考生有共鳴的題目,以港生考試壓力、升學出路為考題。 該題要求考生根據調查資料,描述中學文憑試考生壓力來源的普遍趨勢,指出負責調查組織對本港教育的關注,並要求考生詮釋資料內部分人士對「教育目的所持的信念」。 李求恩紀念中學通識教育科主任徐曉琦認為,這題涉及文憑試與生涯規劃,比起另外兩題談及本地和境外義工計畫、器官捐贈,更易令考生有共鳴,但強調三個議題學生均曾見過、不會感到陌生,相信在其能力範圍內。 不過,徐曉琦坦言第二題設題相對較艱深,其中只佔四分的數據分析題,更是全卷最難的題目。「題目要求回答兩個趨勢,第一個答案『學生考試壓力愈來愈少』很容易看出,但第二個答案的線索並不明顯,估計是將壓力來源分類再描述當中趨勢。」 他又稱另外兩條分題所問「關注」、「信念」,用詞較罕見,「這些詞語不太『實淨』,同學以往從未見過,容易令他們在這題上『塞住』,花更多時間去思考題目要求,令分配在其他題目的時間減少。」另一名通識教育科教師黃耀恒補充指,今年題目均要求學生回答特定數量答案,如「兩個結論」、「一個原因」、「兩個爭議」等,認為是冀考生「答得深點」而非「以量取勝」,又估計今後通識科卷一出題方向多會設定一定框架。 資深通識科教師張銳輝稱,「考試壓力」一題是考生切身面對,亦不擔心考生作答時投放太多個人情感而離題,「考生經過兩、三年的訓練,會小心審題」,而題目問法亦傾向資料整理及闢述,相信是「不想考生作答時放太多個人感受及看法。」 考生黃同學對考評局以「文憑試考生壓力」為考材,感到奇怪及諷刺,「一看到題目時,我笑了,經過中學六年考試操練,對這個話題很熟悉,有信心可答得好」,目標摘星而回。 對於今年沒有涉及明顯本地政治題目,張銳輝認為考生作答時仍需理解社會政治參與概念,才可取得高階分數,「表面上看,題目沒有牽涉一個敏感、大家關注的社會政治事件,但事實上要求學生對香港及世界社會政治環境有一定認識。」 徐曉琦認為政治議題只是六大單元中,「今日香港」單元的其中一部分,不一定會年年考,不會揣測當局是否避考相關題目,亦不敢斷言這是否對學生有利,「老師不會因為今年不考就不教某些議題。」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