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同學會】時事多面睇:精神健康與自殺問題

image

忽視精神健康 自殺問題嚴重

近年,自殺的新聞不絕於耳,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根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研究,去年全港每十萬人就有12.6人因為自殺而死亡,當中15至24歲青少年的自殺率更有上升的趨勢。情況之嚴峻令人反思是否社會的巨大壓力所致。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在今年一月至三月,透過問卷向9至13歲的小三至小六學生進行調查, 超過兩成受訪小學生經常感壓力、約每7名受訪小學生有1名受抑鬱情緒困擾。社會必須正視壓力和情緒問題帶來的傷害,以免悲劇繼續發生。

情緒病患被污名化

不少新聞報導都會強調自殺者或傷害他人者作為情緒病患者的身分,這些標籤往往造成對情緒病患的壓力,彷彿他們的情緒問題是會造成他們傷害別人和自己的緣由,和他們的相處也是具有風險的。但是,這些非理性的偏見正正是源於社會對情緒問題沒有正確的認識,因而拒絕信任情緒病患者。這些偏見造成情緒病患者與他人之間的隔膜,令到他們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備受巨大的壓力,甚至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對他們本來的情緒困擾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即使不同的研究報告都不厭其倦地重提污名化對情緒病患者的負面影響,仍未能改善社會風氣。

藥物治療副作用大

情緒疾病的成因可能與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有關,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等等,掌管我們的情緒。透過藥物,可以增加令我們感到快樂的神經傳導物質,從而改善情緒問題。但是,現時的藥物一般都有副作用,令患者對於是否接受藥物治療有所卻步。例如: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有機會令患者出現出汗、失眠、疲倦、神經緊張、手震等情況;去甲腎上腺素及特定血清素抗鬱劑(NaSSA),則可能導致便秘、口乾、嗜睡、體重上升等等。這些都成為用藥與否的考慮,更有患者擔心服藥時間過長的問題,即使已經康復,患者通常都要再服藥至少半年至兩年以減輕復發機會。

精神健康不被重視

不論是學校教育,或者公眾教育,都甚少正面認識人的情緒狀況、變化,以至在遇上情緒問題時的處理方法,及面對有情緒困擾的求助時,該如何處理。正正是因為缺乏教育和認知,令到一般人在自己有情緒問題、或身邊的人遇上情緒困擾時,都非常無助,不知道如何面對,甚至投以恐懼和厭惡的目光,敬而遠之。如此一來,患者身邊的朋友、家人、老師都無法協助患者舒解情緒,反而成為了患者的壓力來源,不懂得怎去向身邊的人說明自己的狀況,遇到更多的不理解而選擇更為封閉自己。更重要的是,由於長期不重視精神健康和情緒問題,令精神醫療在公共醫療系統的資源分配中敬陪末座,無法得到充足的資源培訓醫護人員、研發藥物、提供充足的診療時間予患者及作預防精神健康受損的教育。

相關概念

抑鬱症(Depression)

抑鬱症是一種腦部疾病。患者多數在生活上面對極大精神壓力,使他們體內產生過量的壓力荷爾蒙,從而破壞了他們腦部掌管情緒、行為動機、記憶、睡眠及食慾的部位。因此,抑鬱症的病徵不只包括持續的情緒低落,還包括對事物失去興趣及動力、記憶力衰退、難以熟睡、欠缺食慾、自信心低落以至有自殺念頭等。要有效醫治抑鬱症,最重要是減低生活中的壓力,以及促進大腦受損部位的修復。

時事追蹤

75%精神病康復者缺乏就業機會

精神病會斷尾嗎?

大家記得追蹤【5**同學會】呀!

==============================
如果有任何通識問題,立即click入去問問,5星星狀元會盡快幫你解答:
https://askls.tumblr.com/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