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同學會】時事多面睇:放生還是送死

image

近年,動物權益的問題成功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而當中的「放生」行為,卻引起過不少爭議。受佛教、道教及儒家思想的影響,「放生」此一舉動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原意是把即將被宰殺的動物放歸大自然,並以這種保護生命的善行來讓人們積功德。然而,部分人卻提出此舉可能好心做壞事,皆因胡亂「放生」隨時變成「殺生」,究竟此說法背後的原因是甚麼?針對此問題,本文將簡述不當放生動物在公共衛生及社會方面等的影響,讓同學對此議題有更多的認識。

不當放生動物的影響

對本地原生動物構成威脅

首先,不當放生動物的情況或會對本地的原生動物造成威脅。由於經常被人們放生的動物大部分屬外來物種,即經人為無意或有意引進,在原有地區範圍外出現的動物、植物或其他生物;因此,這些外來物種一旦適應了移居地的環境,便有機會與本地原生物種爭奪有限的天然資源,令本地物種的數量減少甚至滅絕。例如常被放生的巴西龜,其原生於北美洲,屬入侵性外來物種。根據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資訊,巴西會與本港原生物種爭奪食物及棲息地,甚至把疾病及寄生蟲傳播給本地野生動物,從而令本地原生物種死亡。由此可見,不當放生動物或會令外來物種對本地動物構成大大小小的威脅。

放生動物存活率偏低

其次,不當放生動物亦會大大降低其存活率。由於大部分被放生的動物皆經由人工培植,故儘管牠們能夠回歸自然,但卻仍會因缺乏野外求生能力,而在放生後的短時間內死亡。不僅如此,部分外來物種原本適應的氣候環境或與香港不同,故牠們也較難適應和承受本地的氣候;若隨意放生,他們便有很大機會因天氣及環境問題而死亡。例如部分放生人士總會隨意把一些只能在淡水生活的龜類和淡水魚放生回大海中,這些沒有考慮到動物的生存條件及需要的行為,均會增加該類動物的死亡率。

商人牟利造成惡性循環

最後,不少商人或會透過販買放生動物來牟利,從而造成一個惡性循環。部分無良商人或會利用人們喜歡放生動物的心態,嘗試讓放生動物演變成一門賺錢的生意。他們為了讓人們能做到放生此一「充滿善心」的行動,不惜去捕捉各類野生動物,再轉售予客人;待人們放生,希望能給予動物「自由」後,商家卻又會再次前往捕捉,甚或圈養動物用作放生,此舉無疑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而在此惡性循環中,商家固然是獲得利益的一方;而最無辜及可憐的,卻是一直被剝削而未能為自己發聲的一群動物。

相關概念

放生(Animal Release):指將被捕獲的動物放歸自然的行為。原因包括宗教習俗、進行慶祝活動、生物保育活動等。

動物權益(Animal Rights):指動物應享有的免受虐待、屠宰和痛苦的基本生存權利。

時事追蹤

「人日」買$1800海鮮放生 善信:救佢一命 專家:變殺生

探射燈:善信放生變殺生 梧桐河渾濁多菌 活魚一小時反肚

大家記得追蹤【5**同學會】呀!仲有去instagram 追蹤「懶人通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