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化茶業通識

《茶•百科》

【星島日報報道】這是一本國際級的製作,不是一般輕談淺斟的茶話,作者是在加拿大取得茶葉協會認證的茶藝師。未飲茶看書之前,我感慨良多…… 我一翻就直接翻去第六十六頁(《茶史》),對,國際茶藝專家也承認茶葉由中國發現,而且早於公元前2737年神農氏時代。茶葉文化之盛世始於西元618年至907年的唐代,日本、韓國因為近水樓台而先得茶的傳播,到了十七世紀葡萄牙打開與中國貿易之路,茶就傳到了歐洲,從此風行全球。 我對茶歷史的興趣如此深刻,緣於我多年前的一次與茶結緣。話說,我家至港鐵站的一條小街有一家很老字號的茶莊,一位很和藹可親的老人家是店主,有一天,我心血來潮的留意到店中最顯眼的櫥窗,擺出一列舊到發黃的紙包裝茶餅,於是好奇一問,老闆說︰「這是1949年之後出品的紅印普洱茶餅,幾珍貴,不過,後生仔不必飲到咁貴,我介紹你飲鐵觀音功夫茶。」 很多茶莊都是如此招攬茶客,大家做個朋友,找個話題,得閒路經行過又不趕時間,你可以入去飲幾杯茶,吸收一下各類茶葉的知識,於是我亦對中國茶有了一些基本知識。我總算是個大學生,覺得中國茶的文化內容如此豐富,商業價值如此龐大,總不能用一句「博大精深」來滿足民族感情就算,為何中國沒有好好研究開發中國茶這門產業?大家「散收收」的各自耳傳口授,當中損失了多少商業價值、文化價值?不過,我又不是讀MBA,還是飲茶了事,免得自己找個牛角尖來鑽。阿媽還說︰「啱啱出嚟搵錢,唔好咁多嗜好!」 前文所述的1949年紅印普洱茶餅,去年在拍賣行以六十九萬元一餅成交。講老實話,當年老闆透露二千五百元可賣給我,三十年,升了二百七十六倍。可是老闆始終沒有鼓勵我去買,當然,我買了也可能即時享受了,不會留起來當古董投資,回想起,阿媽的溫馨提示頗有道理。 老闆說︰「紅印還未夠時間,你買回去飲,茶的火氣未散,飲普洱至高境界是陳化,但這是起碼七十年以上的普洱。」我問︰「哪有古老如斯的茶?」有的,那是百年茶莊出品的宋聘普洱,但原裝正版三十年前都難尋,有如國寶般名貴,今時今日拍賣價約三百萬元一餅! 有一天,老闆心情好,拿出私人珍藏與我等幾位街坊共享。據聞,這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家老茶樓存放的舊普洱,級數不高,也沒有品牌,是散茶,不是完整包裝的茶餅,但勝在年份夠遠,沖出來黑如墨汁,呷第一口不覺有濃烈如火的感覺,甚至可說是沒有茶味,但再飲第二口,茶如氣化直入腔腹,然後滿口甘香。「後生仔,呢啲就係陳化滋味,你有錢都飲唔到!」果然如是,以後我發了狂的在市面找起碼二、三十年舊的普洱,感覺完全不一樣。 這本書沒有太多着墨於普洱茶的傳奇,不過,我要佩服西方人的科學文明,因為這位認證茶藝師擁有系統化分類的知識,以及開發不同可能口味新式茶款的心得。作者的方向與分析結構,與法國人研發紅酒相似,可說從品酒取得不少啟發,引用於茶藝上,西方的茶馬上高了我們一大截。 中國人搞茶葉這門生意,大概只懂一買一賣,再不然搞個甚麼茶葉比賽,競選一個年度冠軍茶種,拍出十萬八萬元一両,炒個話題、炒個價錢,已經很大手筆了。可是對於中國茶這個偌大的產業,又有幾大增值作用? 有朋友贈我中秋禮包中,有一罐貴價法國花茶,朋友對花茶有研究,提醒我一定要試。試過一杯,我只可以說︰「這不是我杯茶。」講到花茶,有水果味的茶,中國茶不是沒有,我經常介紹茶友不可不試的是荔枝紅茶,事關不比洋人的花茶質素低,口感也非常親切,而且一斤才賣你八十幾元,真正貨真價實。可是中國的荔枝紅茶沒有品牌、沒有傳奇、沒有包裝,去國貨公司買半斤,用個啡色紙袋包畀你,真的是非常街坊。換了是外國茶葉品牌,說明是用荔枝乾果薰製而成的特別版「中國花茶」,你估賣幾錢一罐(4.4安士,即三両三)?起碼二百大元啦! 我推薦本書給中學生看,因為這是一本具有科學思維的茶業百科全書,從趣味入門之餘,盼望大家留意西方人的治學態度,如何把茶變成普科知識,而業內人是如何發展這門產業。老師說,中國弱因為她如一盤散沙。我說,中國茶沒有崛起,是因為中國茶藝如一包散茶,流走了太多附加價值。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