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點評】文憑試證通識教育非只談政治

【星島日報報道】文憑試上周舉行通識教育科考試,連續兩年沒有涉及政治議題的題目,但首次以教育議題擬題,考核考生對考試壓力來源、生涯規劃與教育信念的看法。有教育界人士同程尚達傾開,認為考生的自身問題成為考材,相信令他們會心微笑,同時也反映這科涉獵的範圍廣闊,並非一味側重政治議題。 今屆必答的卷一「資料回應題」,以及三選一的卷二「延伸回應題」,均不見政治議題,在過去一年「港獨」議題鬧得滿城風雨之下,令不少師生「大跌眼鏡」。有教育界友好分析,以往題目常見涉及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有天時地利的因素,「上屆政府社會爭議較多,如今社會氣氛已有所轉變,即使議題爭議性仍大,但論點趨於激進,甚至結論『非黑即白』,反而不利於撰題。」 友好指,較有玩味的是卷一第二題,首次以本港教育議題為題材,三項資料分別是文憑試考試壓力來源的調查、關於高中生普遍不選擇職業專才教育的剪報,以及一篇評論文章,指本港年輕人傾向追求金錢和名譽等外在回報,「認為在考試中取得高分是成功之道」。友好笑言,相信不少考生對自己成為題目一部分感到意外,但這正是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實例,「考生既是觀察者,也是被觀察者,這是參與式觀察,無疑唯有通識教育科有條件以此形式在公開試呈現。」 近年政治氣氛矛盾,不少人把矛頭指向通識教育科,認為側重政治議題,甚至「煽動」學生走向極端,但友好認為,觀乎這兩年的試題,正好反映通識教育科並非只談政治的特質,「須知通識教育科有六大單元,包括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衞生、能源科技與環境等。法治與社會政治參與,只是今日香港單元的課題之一,單從歷屆試題,便評價這科只談政治,未免是管中窺天。」他指今屆題目涉及國際義工與多元身分認同、器官捐贈商品化與道德爭議等議題,考生須作客觀持平的思考,始能言之成理,「通識教育科的作用,正是加入多角度思考與跨學科取向。」 通識教育科涵蓋議題多元,政治議題並非唯一焦點,然而在政治化的本港社會,難免以「政治化」或「去政治化」看待,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