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麻痛、骨刺、膝關節退化:給25歲到85歲的關節養護處方


【早安健康/王偉全(長安醫院復健科主任、台灣運動醫學會(TASM)會員)】PRP 增生療法診療案例 1:嚴重型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姜伯伯/年齡 84 歲

其中 84 歲的姜伯伯的個案讓我印象最深刻,原本嚴重的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疼痛難耐,所有骨科醫師都建議他開刀,他在施打「增生療法」後,我幫他追蹤一張X光,竟然大幅改善,關節腔增大、骨刺消失,他不用開刀了!這件事情大大激勵了我,深信「增生療法」是有助於受疼痛所苦的病人的極佳治療方式,讓我更想好好精進這項療法。

▼接受一年左右的增生療法後,可以發現伯伯的膝蓋外側原本已經「骨頭碰骨頭」的嚴重磨損、退化性關節炎,竟然縫隙又露出更大的空間。

增生療法案例:嚴重型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增生療法案例:嚴重型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PRP 增生療法診療案例 2:電腦手

陳小姐/年齡 29 歲

這位患者是一位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整天使用電腦且經常久坐不動,由於右手長期使用滑鼠且坐姿不良,因而造成腕隧道的正中神經壓迫,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麻痛不已,甚至連夜間都會麻到不舒服。

經超音波檢查,正中神經異常腫脹,在超音波導引下「神經解套注射」,並配合復健、手腕副木、服用維生素B6 及 B12(沒有施打或口服類固醇),兩週後症狀完全解除!

▌診療前

腕隧道症候群病人,手腕麻痛不已,正中神經截面積腫到 0.28 平方公分,將近正常大小的三倍。

增生療法案例:電腦手
增生療法案例:電腦手

▌診療後

經「神經解套注射」治療後,兩週後追蹤截面積為 0.11 平方公分( 正常),手不痛也不麻了。

增生療法案例:電腦手
增生療法案例:電腦手

PRP增生療法到底是什麼?常見問題Q&A下一頁通通有解答!


PRP 增生療法常見問題 Q&A

Q1:什麼是增生療法?

A增生療法是刺激身體軟組織(包括肌腱、韌帶、關節軟骨)重新修復,以治療疼痛及增強軟組織強度的治療方式。廣泛運用在各種脊椎關節或肌肉骨骼疾病(肩頸痠痛、下背痛、網球肘、退化性關節炎、足底筋膜炎、踝扭傷等),且根據醫學文獻統計治療效果為82% 患者有明顯進步。

Q2:增生療法的治療原理?

A「關節不穩定」是肌肉骨骼疼痛的根源,而關節最重要的穩定者便是肌腱韌帶,但很不幸地它們一旦受傷很不容易修復,增生療法直接針對根源進行治療,藉由注射「增生劑」啟動人體修復反應。肌腱韌帶和人體「張力整合結構」有關,必須顧及整體穩定性及筋膜連續性,這就是為什麼常常需要「多點注射」。

增生療法的治療原理?
增生療法的治療原理?

Q3:增生療法使用的成分為何?

A統稱增生劑(proliferant),國外使用種類繁多,但台灣基於「安全、有效」的原則,最常使用葡萄糖、富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有時會輔以維生素 B12,但絕不含類固醇(類固醇會抵銷增生療法的效果,所以絕不可能增加)。

高濃度葡萄糖能製造短暫的人為發炎反應,吸引纖維母細胞,促進人體自我修復。「富血小板血漿」則直接提供軟組織修復所需的生長因子,更快速有效達成療效。

Q4:增生療法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A一般來說,記得穿寬鬆衣物(可露出治療部位)、攜帶護具(可於注射後立即使用),第一次治療建議親友陪同,避免獨自開車。治療前後可立即使用 Arnica(順勢糖球),以減少打針對身體的衝擊。若有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血小板活性會大幅降低,也建議停藥至少一天。

若有使用抗凝血劑,為避免出血可能需要停藥,且不同種類需要停藥的時間為一天至一週不等。若有疑問請與醫師討論。

其他禁忌症:敗血症、急性或慢性傳染病患者、嚴重肝腎功能異常、免疫力低下或造血功能異常患者,均須在醫師討論後決定是否適宜施打。

增生療法治療後有副作用嗎?注射後會痠脹痛…那該注意什麼?下一頁切記一定要看!


Q5:增生療法治療後的注意事項?

A發炎是修復的第一階段,因此注射後的兩三天(少數長達一週)會有痠脹痛的感覺,但疼痛與緊繃感會逐漸減輕,此時你可以:

  1. 治療後可以復健!熱敷、電療、雷射、超音波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肌肉收縮,使療效更好,也能減少注射後的痠脹感。若有牽引治療當日宜暫停。

  2. 可服用非消炎止痛藥(如普拿疼、及通安)或植物性止痛藥,但是類固醇及部分止痛藥會影響療效,務必避免;若有瘀青可用消除瘀青的藥膏。此外,避免菸酒、刺激性食物,三天內避免泡水(泡澡、溫泉、游泳)。

  3. 飲食上應攝取足夠優質蛋白及各類維生素、礦物質,最好補充維生素 C(每日 3000 毫克)、有機硫化物 MSM(中譯:甲基硫醯基甲烷、二甲基碸、松皮萃取物)、omega-3 魚油。注射後立馬接受靜脈營養治療,補充人體平日難以獲得的高劑量維生素、鎂、鋅、氨基酸,可以說是 CP 值最高的時候。

  4. 三天內避免劇烈運動,之後可逐步增加,以不痛為原則。治療後應持續復健治療,搭配專業徒手治療、運動治療、姿勢矯正等,以免不良習慣導致疼痛復發,同時研究也顯示適度伸展、重訓可以促進組織生長。

Q6:增生療法的治療次數?

A不同疾病、不同嚴重度有所不同,也因急慢性及個人反應差異極大,但也有許多病人一兩次即大幅緩解疼痛,甚至無痛。一般而言,每隔 2~4 週須重新注射一次,完整療程約 3~ 6 次。極嚴重患者或術後患者可能需要更多次的療程。劇痛的患者或需要迅速恢復的運動員,可每週一次(甚至多次)治療。

增生療法界有個「333 理論」,意即每隔 3 週治療一次,每次最多 3 個部位,共治療 3 次;若仍未顯著改善,表示這不是根因,問題可能出在其他部位轉移痛、其他肇因、化學因素(如營養素缺乏、荷爾蒙、粒線體功能)、情緒因素等。請務必做其他檢查,如影像檢查、功能性動作評估、生化檢查、功能醫學檢查等。

Q7:增生療法有沒有什麼副作用?

A 增生注射治療會使注射處產生局部發炎,最常見狀況是注射後痠脹感。

此外,可能會有瘀青、緊繃感、周邊神經痠麻、無力感。其他少見的副作用為頭暈、頭痛、注射藥物過敏、急性痛風發作;極罕見的副作用為氣胸、神經損傷、深部動脈出血、注射部位感染等。這些副作用多和注射技術有關,而非注射藥物本身;因此請務必給經過增生療法訓練的醫師執行注射。

Q8:增生療法適合哪些病症?

A 基本上各種肌肉骨骼疼痛都可以治療,搭配上神經旁注射,可治療各種周邊神經疾病。例如:肩頸痠痛、巴劉氏症候群(頭痛、頭暈、耳鳴、鼻塞、眼窩痛)、鞭甩症候群、肩旋轉袖撕裂傷、肩關節盂唇損傷、胸廓出口症候群、二頭肌肌腱發炎、網球肘及高爾夫球肘、媽媽手、上背痛及腰痛、薦髂關節痛、膝關節退化及周圍疼痛、跑者膝、髖關節疼痛、踝關節扭傷、腕隧道症候群、三角纖維軟骨損傷、顳顎關節痛等。

若不確定,應詢問受過專業訓練的增生療法醫師。

Q9:除了增生療法,醫師還說他打了「神經增生療法」,那是什麼?

A 隨著治療技術及研究的演化,許多增生療法醫師會搭配上神經旁注射(舊稱神經增生療法),以治療各種周邊神經痛,並減少傳統增生治療時和治療後的痠痛。最大的差別是神經增生療法使用低濃度葡萄糖,且打完不會有痠痛。

本文摘自《腰痛、膝蓋痛≠要開刀?PRP增生療法醫師教你重啟超人的修復力》/王偉全(長安醫院復健科主任、台灣運動醫學會(TASM)會員)/原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