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第四座成首座法定古蹟被拆 馬會拒交代是否整幢移除 保育界斥前所未見促諮詢|Yahoo

吊臂車於圍板之內,從大館其他座數的窗戶可見工人正在操作吊臂車。
吊臂車於圍板之內,從大館其他座數的窗戶可見工人正在操作吊臂車。

【Yahoo 新聞報道】有逾 170 歷史的法定古蹟、中區警署建築群第四座「已婚督察宿舍」在 2016 年活化成「大館」期間,因工程失誤發生大規模倒塌,其修復方案三年前被煞停後,近日搭起棚架進行拆卸工程。《Yahoo 新聞》翻查古諮會文件發現,馬會去年中已獲發移除工程許可證,將拆卸地面以上的地上建築(superstructure)及石牆地基(masonry wall foundations),只會在安全可行之下保留部分歷史構件。賽馬會大館文物工作小組前主席李浩然推斷,第四座已無法再修復,須整幢清拆,相信是首幢被清拆的法定古蹟,但強調該座早已列為危樓,對此決定並不意外。保育界則批評,清拆法定古蹟前所未見,當局從未以記者會等方式公布清拆範圍和保育方式,透明度嚴重不足,促請當局就最終保育方案進行公眾諮詢。

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回覆查詢時指,已接納了專家團隊建議,在勘察後移除第四座有欠安全的建築構件,並會保留第四座具文物價值的歷史構件,為整幢建築物保存數碼紀錄;發展局則指,馬會正研究第四座不同的修復計劃,惟雙方均拒絕交代第四座會否整幢清拆。

記者:黃偉倫、林穎嫺
攝影:黃偉倫

相關報道:
大館第四座屹中環逾 160 年 初期保育計劃列明一旦拆卸釀「國家遺產巨大損失」|Yahoo

第四座於2016年部份倒塌前的外貌。(古諮會文件圖片)
第四座於2016年部份倒塌前的外貌。(古諮會文件圖片)

當局批准清拆危險部分 吊臂車移走瓦礫

記者上周六到大館,第四座已圍封施工,並搭起棚架,更有吊臂車從大樓移走瓦礫。由於全幢建築被徹底圍封,未知確實施工進度及範圍,亦無從得知第四座的現況。

馬會曾在2019年向古諮會提交修復方案,指第四座的安全系數非常低,有必要拆除現存部分的內牆和地板,並建議以鋼筋混凝土加固內部結構,此混合修復方案獲古諮會支持。惟馬會兩年後指,在修復工程前期準備工作期間,監察儀器檢測到建築物移動的數據,隨即煞停工程,並重新檢視八個曾提出的修復方案,但隨後再無對外公布過進展,大館官網的工程進度專頁無再更新。

《Yahoo 新聞》翻查古諮會近三年的文件,馬會前年交代修復進展,指第四座的結構經調查後,比當初評估更脆弱,故保育方案由當初八個銳減至兩個(見表),其一為嘗試「現狀保存」,但前題是要清拆會影響大樓安全的結構;第二則是「新建築物」,全面清拆現有大樓,再重建相似的建築物。

2016年,馬會向古諮會提交的八個修復方案,最終採納了方案C調適(Adaptation)。(古諮會文件圖片)
2016年,馬會向古諮會提交的八個修復方案,最終採納了方案C調適(Adaptation)。(古諮會文件圖片)

雖然修復方案仍未有定案,但文件透露,馬會當時已向古諮會申請勘查和移除工程許可證,指會在進一步勘察後,清拆有危險部分,工程已於去年11月展開,首階段會拆除粘土瓦屋頂(roof clay tiles)、木桁架(timber roof trusses)、脆弱的磚石拱門和柱墩(fragile masonry arches and piers),預計今年5月竣工,但未有交代下一階段的清拆範圍。古諮會上月再度開會,交代已向馬會發出許可證,並指「基於公眾安全,馬會正按有絕對必要的原則,移除有欠安全的建築構件。」

文件又透露,無論最終方案如何,只可確定一幅位處地庫層、面向亞畢諾道的花崗岩護牆可保留;至於地面以上的地上建築(superstructure)及石牆地基(masonry wall foundations),將會有連串的拆卸工程,之後再審視哪些結構可保留。翻查會議紀錄,有委員在會議上追問確實清拆範圍,以及保留部分,發展局代表回應稱,馬會將視乎移除工程期間的檢查和測試結果,在可行之下保留部分歷史構件,如外牆和石牆地基,並強調政府會知悉工程進度。

清拆工程雖已展開,惟馬會未公開對外交代詳情,遊人於圍板前「打卡」遊玩。
清拆工程雖已展開,惟馬會未公開對外交代詳情,遊人於圍板前「打卡」遊玩。

李浩然推斷全幢拆卸重建

大館文物工作小組前主席李浩然接受《Yahoo 新聞》訪問指,在2019年方案出爐後便已卸任,未有參與最新修復研究,但他根據古諮會最新文件,推斷專家團隊的最新評估認為第四座整體已無法保留,「即係話第四座成幢都要拆曬重建」,相信是本港首次清拆法定古蹟。

他續指,大館第四座原本只為臨時建築,預計壽命只有10年,故以未燒過的青磚興建,令結構特別脆弱,該座早已列為危樓,工程期間「無人敢入去」,小組一直對修復方案苦無對策,故整幢清拆是意料中事,最初只是基於社會輿論,加上古諮會以盡量保留為原則,小組便盡最後努力嘗試修復餘下部分,惟舊方案難度極高,「夾硬要將佢駁去新起嗰度,遲早都係有問題,長痛不如短痛,不如將新起過幢,起返個外形同整體會配合,唔會太礙眼嘅實用性建築。」

2016年,第四座突然倒塌,令其保育計劃停滯不前。(古諮會文件)
2016年,第四座突然倒塌,令其保育計劃停滯不前。(古諮會文件)

身兼賽馬會文物保育公司諮詢委員會主席的立法會議員林筱魯則表示,其所知情況與早前古諮會上透露的相若,第四座的結構脆弱,形容「唔存在完整結構」,現時基於安全原則逐步拆卸,「再睇下有咩可以保留」,然後研究下一步方案。

至於馬會「彈弓手」煞停復修並動工拆卸,是否之前評估有誤,他則認為,早年的勘察難以做到鉅細無遺,實際結構比評估時差並不罕見。他對第四座的現況感到可惜,但認為大館本身已得到國際認可,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就算最終失去第四座,亦無損大館的整體氛圍。

第四座已被完全圍封。
第四座已被完全圍封。

保育界批工程鬼祟欠透明

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總監張家榮亦認為,第四座並非用「靚磚」搭建,加上早年加固時亦曾影響其結構,進一步危及其結構安全,相信清拆或是無可避免,但坦言清拆法定古蹟的做法十分罕見。

他續指,不論馬會或發展局均無向公眾交代清拆的範圍及保育方案,批評當局的透明度不足,令外界難以評估清拆對保育成效的影響。他建議當局參考巴黎聖母院大火案例,就最終活化方案進行公眾諮詢,包括重置、重建第四座或興建新建築物,但重置或重建均要視乎馬會有否完整紀錄第四座的結構,否則亦無法成事。

清拆工程雖已展開,惟保育界批評,無論清拆決定抑或過程,都缺透明度,未能知悉來龍去脈。
清拆工程雖已展開,惟保育界批評,無論清拆決定抑或過程,都缺透明度,未能知悉來龍去脈。

一直關注大館保育的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表示,同樣接獲消息指第四座會被全座清拆,之後曾向不同大館職員求證,但對方拒絕透露,她批評:「點解要咁神秘?」她續指,過往公眾亦可經中西區區議會會議了解第四座的保育情況,但疫情期間會議暫停,復會至今亦未見討論;馬會又未披露詳細的清拆理據,促請馬會詳細交代事件,「成個過程無透明,(第四座被清拆)有少少不明不白。」

羅雅寧嘆道,今次事件立了壞先例,竟在未有公開詳盡資料及公眾諮詢下,便拆卸法定古蹟,而且第四座更是在建築群中,屬於最有價值的建築之一。她認為,馬會應先暫停工程,並公開詳盡研究結果,向公眾解釋清拆理據,並由獨立顧問再評估,研究是否有全幢清拆以外的補救方法。她續指,即使無法避免連根拔起,亦要研究之後如何處理,以巴黎聖母院大火為例,始終有保育方法,「如果正視問題,就算燒到冧咗,幾嚴重問題都可以救得到。」

吊臂車從第四座移走瓦礫。
吊臂車從第四座移走瓦礫。

馬會、發展局拒交代清拆方案詳情

記者向賽馬會文物保育公司查詢具體清拆範圍及所涉面積,惟對方未正面回應,僅指會移除「欠安全的建築構件」,並強調第四座的狀況較早前所知更脆弱,基於公眾安全,包括古諮會、古蹟辦等各方同意移除有欠安全部分。發展局回應時,同樣未交代具體拆卸範圍,指馬會正研究第四座不同的修復計劃,並會適時向政府和古諮會報告。

前中區警署建築群一共有16座建築物,包括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在二戰前曾用作警察總部,戰後則曾用作港島總區及中區警署,是本港現存少數建於19世紀的警署建築。整個建築群在2018年才完成活化。

值得注意的是,今次被清拆的第四座在2016年活化期間,曾經大面積倒塌,屋宇署的調查報告,認為倒塌成因最有可能是在進行一樓陽台木樓板鞏固工程時,為安裝鋼構件而於磚柱和磚牆挖掘多個小孔所致,相信其中一條內部磚柱因承托面積顯著減少而損毀,觸發倒塌事件。當局隨即檢控承建商金門建築有限公司、「獲授權簽署人」梁賜熊,以及建築承建商Stonewest (HK) Limited。

完成活化後,大館有大批遊人到訪。
完成活化後,大館有大批遊人到訪。
前中區警署已婚督察宿舍修復方案
前中區警署已婚督察宿舍修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