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基金倡增資助單位比例 擴大公營屋面積 轉向「提質」

團結基金倡增資助單位比例 擴大公營屋面積 轉向「提質」

本港潛在房屋供應量呈回升趨勢,有智庫認為有條件向市民提供更多購買可負擔物業的機會,包括中短期增加綠置居供應,並待縮短公屋輪候時間後,再增加居屋單位比例。團結香港基金昨天發表報告稱,長久以來的房屋短缺問題終見曙光,隨房屋供應前景持續改善,把政策重心由「提量」轉向「提質」的時機已經成熟,應逐步提升公營房屋單位面積,以及增加資助出售單位的比例。

先加綠置居供應 後添居屋

基金會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梁躍昊指過去20年資助出售單位佔總存量僅約15%,但以收入計本港近38%家庭符合購買資格,故綠置居及居屋往往大幅超額認購,並令到未能滿足的需求轉向私樓市場,導致近年私樓細單位落成量激增。

為免影響公屋輪候時間,以及提供更多可負擔置業機會,基金會建議政府中短期(5年)先增加綠置居單位供應,中長期則應循序漸進改善資助出售房屋供應結構,增加居屋在公營房屋供應中的比例,以完善房屋階梯,促進社會向上流動。

考慮改建合適公屋地皮

此外,基金會副總裁葉文祺表示,任何改變都要與縮短公屋輪候時間之間取得平衡,並提供足夠誘因鼓勵現有公屋租戶去自置居所,除了細屋搬大屋,資助出售單位的定價應更貼市,例如把現時公布價格6個月後才推售的時間縮短;若首個5年期增加綠置居供應、騰出公屋單位,能縮短公屋綜合輪候冊時間,第二個5年期便可考慮把合適的公屋地皮改為興建居屋;目前公私營比例7比3中,公屋佔5、資助出售房屋佔2、私樓佔3,長遠期望能夠公屋佔3、資助出售房屋佔4、私樓佔3。

房屋局上周提到,未來3至4年私樓潛在供應量增至11.2萬伙,且在日後維持高水平;早前房委會亦稱,未來5年度公營房屋建屋量可增至12.7萬伙。基金會形容,經過歷屆政府努力,香港目前正步入土地及房屋供應「收成期」,預測未來5年私人住宅和公營房屋的年均落成量將分別達1.91萬及3.5萬伙,超過《長遠房屋策略》的目標(分別年均1.32萬及3.08萬伙)。

料輪候上樓時間縮至4.5年

目前公屋綜合輪候冊時間為5.8年,基金會說,根據最新的落成量數字,預測顯示輪候時間有望在2026/27年度下降至4.5年,達成政府定下的目標。儘管如此,社會各界仍不能鬆懈,因為假如過去反覆出現的落成延誤情況再度發生,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則只會輕微下降至5.2年。